「乳癌已經是台灣女性惡性腫瘤的第一位,是台灣非常重要的公共衛生議題,所以診斷治療及預後追蹤需要更用心關注。」台北慈濟醫院癌症中心教研長暨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沈陳石銘教授說,乳癌為台灣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而骨骼是血液循環豐富的器官,使得癌細胞常會在晚期轉移到骨骼,若不積極治療,癌細胞會將骨質掏空,造成患者輕微碰撞即發生嚴重骨折,甚至癱瘓、大小便失禁,不可不慎防。
乳癌骨轉移 脊椎與四肢較常見
轉移性乳癌七至八成的轉移部位會在骨頭,加上荷爾蒙治療、化學治療等療程,都可能造成骨質流失,更應特別注重骨骼健康。沈陳石銘教授指出,骨轉移的位置以脊椎與四肢尤其常見,患者若出現相關併發症,如骨折、脊椎壓迫,除了疼痛難耐,甚至需接受骨骼手術或放射治療等,很容易破壞行動能力,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文獻指出,未接受治療的骨轉移病人,死亡率可能因此提高。
化療+骨轉移藥物牙周病治療方式 改善疼痛恢復日常行動
沈陳石銘教授分享,臨床上曾發生過一名55歲的女性病患,右側乳房長了腫瘤,卻置之不理多年,直到腫瘤潰爛加上全身骨轉移,導致她痛到無法行動才就醫。院方採用化療,結合每月一次的骨轉移藥物治療,兩個月後,患者病情獲得良好控制,疼痛也大幅改善,恢復日常行動。
牙周病是因黏附在牙齒表面上的牙菌斑細菌產生毒素引發牙肉發炎並進而造成支持組織破壞的疾病。早期牙肉會變紅、變腫,容易流血,稱為牙齦炎,此時牙周還可因刷牙及使用牙線而恢復健康。等到嚴重的牙周炎發生時,牙肉及骨頭可能已受到嚴重的傷害,牙齒可能鬆動、脫落或必須拔牙。事實上,四分之三以上的成人口內有不等程度的牙周疾病。早期牙周病常常是無痛的,所以定期檢查並時常注意自己是否有牙周病的跡象是很重要的。假如你警覺到自己有以下癥兆時,你應該考慮請牙醫師檢查一下自己是否已患有牙周病。刷牙時牙齦流血。牙肉紅、腫、痛。牙肉萎縮。持續口臭。牙齦化膿。牙齒鬆動。咬合改變。活動假牙不密合。
每月皮下注射一次單株抗體 有效減少骨折機率
沈陳石銘教授還補充,轉移性乳癌除了全身性治療,如抗荷爾蒙藥物、化療與標靶藥等等之外,針對骨骼轉移,也有療效相當不錯的保骨藥物,如雙磷酸鹽類藥物,或是相對更為便利、採取皮下注射給藥的單株抗體治療,每月施打一次,都能有效減少骨折機率。
治療首要目標牙周病治療 維持生活品質、爭取存活期
慈濟醫院乳癌治療團隊,結合內外科、放射治療科與身心科等各科,讓病人身心靈得到全方位照護。沈陳石銘教授強調,乳癌治療現在牙周病治療相當進步,早期乳癌五年存活率高達90%,達到長期控制不是問題。維持生活品質、爭取存活期是治療的首要目標,只要配合正規治療,不亂用偏方,遵照醫師囑咐用藥,再配合生活上飲食、運動的調整,就能有效控制病情。
牙齦萎縮,要評估用什麼方式讓它恢復正常。若萎縮附近的骨頭已破壞,則沒有辦法恢復正常,通常是因為牙周病造成。病人如果沒有牙周病,牙齒與牙齒之間的骨頭沒有被破壞,牙齦萎縮就可以利用牙齦美容手術,牙周美容手術,或是牙根覆蓋手術來復原。手術方式是移植一塊牙齦,讓萎縮的牙齦再長回來,覆蓋成原來的樣子,恢復的狀況幾乎看不出手術的痕跡。而且牙齒的形狀比例會變得更漂亮。而且,牙齦微整形術後並不會有傷口,而且幾乎不會疼痛。